2021-06-24 19:00 来源:定海新闻 作者:区融媒体中心记者
根据2020年全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视力数据统计,定海中小学生近视率超过50%,且低龄化、重度化趋势愈发明显,近视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。是什么原因导致儿童、青少年近视问题如此严重?这个问题该如何破解?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。
呈现低龄化趋势
在舟山市妇女儿童医院的眼科门诊,不少市民在此等候就诊,记者观察发现,其中多数是家长带着孩子前来挂号问诊。小周今年刚上小学二年级,小小年纪的他却戴上了200度以上的眼镜。“之前视力还可以,上学期开始黑板上的字看不太清楚了,只能配眼镜。”小周说,自己平时常趴着写作业,有时候写完作业还会再看一会儿电视,导致视力渐渐下降。
同样在检查视力的15岁女孩小杨,从上小学四年级开始戴眼镜,如今眼镜镜片度数已经涨到500度。小杨告诉记者,她身边受近视困扰的同学不在少数,所在班级超过半数学生都存在视力问题。带外孙女来检查视力的郭女士说,外孙女今年仅7岁,之前在幼儿园检查时就发现有视线模糊的情况,检查后医生表示有视力下降的趋势。
据了解,目前该医院眼科门诊每天进行眼部检查的患者中青少年占七八成,许多低年级学生甚至学龄前儿童也出现了近视、散光等问题。根据2020年全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视力数据统计,我区小学生近视率为42.68%,初中生近视率为76.07%,儿童、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任务艰巨。
眼镜易戴不易摘
儿童、青少年近视人群众多,近视原因多样,但综合来说,多为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。“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,是导致儿童、青少年近视的一大因素。”舟山市妇女儿童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李韩舟说,目前学生群体课业压力较大,儿童、青少年长时间学习或注视电子设备,会造成眼睛的睫状肌频繁运动,久而久之引发睫状肌疲劳或痉挛,形成假性近视。如果不及时矫正,不堪重负的眼睛将会变成真性近视。
目前,儿童、青少年普遍缺乏户外运动,接受光照时间少,因为太阳光照一方面可使瞳孔缩小、景深加深、模糊减少,光照越强,多巴胺释放量越多,而多巴胺能抑制近视的发生发展。此外,当孩子坐姿不正确的时候,不仅会导致眼部光线不足,造成睫状肌紧张过度,还会因为弓背、颈部前伸,导致用眼过近,造成视疲劳,诱发近视。
此外,家长缺乏儿童眼保健知识,也会导致孩子戴上“小眼镜”。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《0—6岁儿童眼保健核心知识问答》,从宝宝一出生就应该开始做定期的视力筛查。李韩舟说,0至3岁孩子的视力筛查往往容易被家长忽略,从而耽误医学干预的最好时机。
防控需全员参与
作为儿童、青少年近视防控的“主阵地”,许多学校正采取各项举措助力青少年视力保护。“常态化更新可微调的课桌椅,让桌椅的高度与学生身高匹配;更新教室灯具和投影仪设备,加大室内光照度……”海山小学副教导员吴柏玮说,除加强硬件支持外,学校也通过宣传窗、微信公众号和学校网站多个平台向学生家长宣传用眼知识,并引进了最新的“云视光”近视筛查系统,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视力变化。
业内人士表示,近视防控还需要家庭的正确监督指导和学生自身护眼习惯的培养。“平时学习中,除了坐姿要挺直,姿势也是有讲究的。”李韩舟说,身体离桌子要有一拳的距离,眼睛离课本要有一尺的距离,笔尖离书本要有一寸的距离,做到这“三个一”,对保护视力有一定的帮助。同时,在家尽量少用电子产品,一般不建议连续使用电子产品超过20分钟。定海某眼镜公司总经理助理舒启煜告诉记者,儿童、青少年看物不清要尽快去医院或专业检测单位进行检查,家长要关注孩子眼镜佩戴的舒适度,如果感觉左右镜框有高低或者镜片刮坏等情况,要尽快进行修理、更换,否则也将影响孩子视力。
区政协委员顾朝晖认为,政府部门要加强对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推进力度,监督学校严格落实浙江省教育厅等11部门《关于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的意见》的标准和要求,为孩子们提供预防近视的基本条件。同时,要加强对各类校外培训(托管)机构的监管,建议我区教育部门定期开展专项督查活动,对不符合规定的校外培训(托管)机构要求限期整改,确保我区校外教育机构在教室采光照明、桌椅高度等硬件方面达到学校教育机构的同等标准水平,切实落实好青少年学生近视防控要求。
□记者感言
当前,儿童、青少年近视问题已经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。“小眼镜”们的出现,让无数家长既揪心又无奈。保持正确用眼习惯、每天户外活动两小时、保证充足睡眠……这些近视防控常识虽然很多家长和孩子都已知晓,但往往执行不到位。我们在调查中发现,青少年近视防控其实是一个系统的问题,它需要社会各界共同配合。只有在政府主导、部门配合、专家指导、学校教育、家庭关注、个人重视等各方面共同落实责任,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儿童、青少年近视高发势头,给孩子们勾勒一个“清晰”的未来。